華倫.班尼士 轉型權力與領導
Warren Bennis Transformative Power and Leadership
華倫.班尼士(Warren
G.. Bennis)(1925~)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,美國當代傑出的組織理論、領導理論大師。他曾是四任美國總統的顧問團成員,並擔任過多家《財富》500強企業的顧問。1993年及1996年兩度被《華爾街日報》譽為“管理學十大發言人”,被《福布斯》雜誌稱為“領導學大師們的院長”,《金融時報》最近則贊譽他是“使領導學成為一門學科,為領導學建立學術規則的大師”。
|
要了解「轉型權力」,要先問一個問題:
1980年代的領導環境
一九八○年代,企業經營者花非常多的時間來處理外在關係。忽略了組織中真正重要的問題。現在,高層領導者應該花更多的精神「直接」處理組織的事物。組織領導責任的政治性角色必須被重新考慮。
轉型權力的三個組成要素
方法:對80位成功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CEO,及10成功的創新領導者的深度訪談歸納而來。
來源:Bennis, Warren and Burt Nanus.
Leaders: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. New
York : HarperBusiness, 1985.
三要素:一、領導者The Leader;二、意向The Intention;三、組織The Organization。
一、
領導者The
Leader
成功的CEO,通常視自己為領導者leaders,而非經理人managers。他們專注於基本目標,組織存在的目的和組織的大方向,而不是枝微末節的小事。他們專注於doing the right thing,而不是doing things right。從訪談中,作者歸納出成功領導者,在不同程度上的具備幾種共通特點:
l
願景Vision:創造與傳達一個引人願景(典範、架構、脈絡…)澄清現況,並號召同仁投入未來的能力。
l
溝通與結盟Communication and alignment:將願景與他人溝通以獲取支持的能力。
l
堅持、一貫、專注Persistence, consistency,
focus:維持組織方向(尤其是在艱困時期)的能力。
l
賦權增能Empowerment:創造一個環境,一個適切的社會架構,以激發達成願景所必須的人才活力與能力。
l
組織學習:發現組織可以持續檢視目標達成、行動成效、組織結構、人事佈局的方法與手段。
簡言之,對於組織,沒有比「領導」發揮更大的作用。尤其在組織面臨變革與困頓的關頭,只有當領導者確認目標,將「意向」成功的與其他人溝通,賦與他們權能,知道何時以及如何掌穩方向舵,或改變航向。
二、意向The
Intention
之前提過的願景,在此作者稱為「意向」。意向的表達是為了將組織帶到前所未見的境地。成功領導者的意向包含幾個特點:
l
簡明Simplicity:簡明意味著單一oneness或統一unity的概念。
l
完整Completness:組織不僅應該能夠將所有的任務整合到設定的願景之中,而且還要與時俱進。
l
可行Workability:意向是否讓組織更好?背景是否符合或支持組織目標?
l
溝通性Communicability:意向越能明顯的關聯,越能為組織成員所了解。在很大的程度上,意向越清楚明白,越能賦權增能,讓組織更健全。
三、組織The
Organization
「轉型權力」隱含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,「領導行為」與「參與者反應」之間的互動。
l
如果領導者具備前述的能力,如果意向能有效的表達,「組織」就成為組織同仁的獨特性與集體行動的整合場所。
l
組織可以與人作類比。一個組織如果清楚知道自己是什麼和該做什麼,它就能夠達到健康的一致性──組織統整organizational integrity。正如人是由幾種不同的「自我」所組成,如果每個自我之間無法有效溝通,他也無法與其他人溝通。「組織自我」也可作如是觀。
l
要達到組織統整,知易行難。部分是因為對組織中包含的許多次級結構缺乏了解。「組織單一性」的迷思不僅錯誤而且危險。我們通常認為組織的行動都是出自一個單一的「administration」,忽略了組織中人性的對話、衝突、協商、情緒等變動因素──也就是「科層政治」面。
l
我們對於組織決定organizational decision-making,總是過於傾向於強調成果product,而不是過程process。
l
每一個組織都涵括了四種不同的概念:
n
外顯的組織Manifest organization:如公司組織表中所顯示的組織。
n
設想的組織Assumed organization:組織中個人所想像、描畫的組織樣貌。
n
現存的組織Extant orgainzation:例如由顧問公司之類系統性調查後所揭露出的組織。
n
必要的組織Requisite organization:與組織的現存狀況一致(the situation as it would be if it were in accord with the reality
of the situation within which it exists.)
l
理想的情況下(但從未實現過),組織的這四種概念能夠越緊密疊合越好。如果它們彼此互相衝突,那麼就會造成組織認同混淆,以及組織統整失調的組織氣氛。
l
再以人來與組織作類比: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建立在不同「自我」之間的和諧上。組織也一樣。如果這四種組織概念之間越和諧,組織統整的程度就越大。
l
這四種組織概念不須完全一致,我們應該容許其間不平衡所引發的張力tension。組織是否能夠,或者是否應該達成完全的一致其實頗有疑問。重點在於辨識,對於混淆與衝突的高度自覺意識。
l
要達成到組織統整,要透過開放性openness。組織中的個人-尤其是領導者-必須努力開放自己,透過人與團體的互動,以及支持開放性的組織文化,漸漸影響到整個團體。然而這種過程卻如同建造金字塔一樣緩慢,並且更為複雜。
領導的藝術
在以上三種要素中,「意向」以及它的表達形式,佔有最重要的關鍵地位。領導的效能多寡,取決於組織中的個人將象徵性價值置放在「意向」及其表達形式的程度上。正是由於被領導者與領導行動中心的這種關係,「轉型權力」才會如此重要。
這無關乎「工作場所人性化」、「X理論Y理論」、「職涯的生活品質」或「參與管理」。真正重要的是,組織及其成員全神專注在serious acts上。當領導者理念與領導機構共同創造了一個能激活成員生活的場域,大家共同參與-即使是反對式的-了重大的事件,『將「意向」轉化為「現實」,並且維持下去』。
總之,領導的轉化權力很少來自嚴密組織結構、精心管理與控制、細緻的理性計畫或斧鑿處處的領導技巧。反之,它是領導者探觸他人心靈的能力,提升人性自覺、建立意義、鼓舞人們向上,才是轉化權力的來源。
因此,在轉型領導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中,願景、目標、信仰和組織文化中的一些層面佔有最重要的地位。「象徵性表達」成為領導的主要工具,而領導的效能也要經由「compelling vision」鼓舞他人邁向卓越的程度、個人在工作中找到意義的程度、以及在互惠的象徵關係中,個人與組織藉由共同承諾而結合在一起的程度來衡量。
思考:Difference Between
Leaders and Managers
Warren
Bennis名言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