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《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》讀後感

林新發校閱、謝傳崇譯(2009)。Christopher Day & Kenneth Leithwood主編。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-國際觀點。台北市:心理出版社。
 原書名:Day, C., & Leithwood, K. (2007). 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Times of Change. Springer.
⊙對於本書的一些觀察
一、本書呈現的是一個大型的跨國研究計劃整合的結果。
二、除了兩位主編,運用自己「四大類,13細目」的卓越校長領導指標外,其餘的國家都依自己的文化脈絡,各有不同的著重焦點和研究發現。
三、本書的目的,是從各種不同文化對於「卓越校長領導」看法的「三角檢證」,交叉出對於領導條件、情境、性質、行動等的有力證據。所以,這本書力圖照顧到不同脈絡背景下卓越校長領導的「權變」作為。
四、然而,本書重點並不在比較,而是企圖歸納出卓越校長領導的一些「全球普遍性」的共同特點。兩位主編從事大規模跨國研究的目的,仍在於「測試」或尋找證據,來修正自己的成功領導實踐的指標架構。於是,在參考了各國學者的報告之後,兩位主編在結論中將「四大類,13細目」修正成為「五大類,24細目」的架構。


⊙本書所呈現的一些二元對立
市場導向vs. 教育理念
學業 vs. 社會
績效要求 vs. 民主領導
強而有力的領導力 vs. 獨立靈活的自主性
結構的變革 vs. 人性的關懷
普同規律 vs. 在地脈絡

⊙這個跨國性計劃所得到的一些結論
一、建構與支持卓越學校校長領導的五種要項
1.          持續熱情的承諾個人績效責任
2.          管理壓力與困境堅持道德目的
3.          以他人為中心聚焦於學習
4.          促使感性與理性的投入
5.          同時注重個人關係與功能關係
二、「魅力型」與「分散領導」型校長都能夠達到卓越。
三、卓越的校長通常視組織為「生命系統」而不是「機械」。


⊙本書的優點和限制
一、優點:
1.          以質性方法發掘卓越校長的生命與工作內涵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累積不同國家、不同作者間,關於領導之質性研究成果的企圖心。
3.          企圖找出「領導」與「學習」之間的中介、調節和前置因素(變項)。
二、限制:
1.          「快照式」的校長領導圖像:觀察時間受限制、無法考慮校長經歷、缺乏分析決策歷程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各國學者對於質性資料的蒐集、分析、呈現方式,過於「自由發揮」,或繁或簡,用心程度不一,參考對照的潛力大打折扣。
3.          部分文章對於國家社會文化背景、教育現況、學校改革的脈絡交待過於簡略,視野不夠立體。
4.          國家樣本的選擇過於偏重西方歐美,亞洲僅中國點綴。
5.          部分文章作者的方法,是把幾位(不同背景的)校長,一股腦兒用「歸納法」來呈現「卓越」的領導作為,其實不妥。


⊙本書的翻譯的一些小缺點
一、本書的譯筆並不一致,譯者應該不只一人。這也無妨,但是最大的毛病在於全書出現的專有名詞並沒有統一,易生混淆。例:coordinator有時譯為「課程制定者」(p.35,澳洲),有時譯為「課程協調者」(p.54,澳洲)。甚至連作者重要的領導指標,前後譯文都有些出入。
二、有些名詞應該列出原文,但卻沒有。例如,p.54(澳洲)「學校議會」沒有列出原文,但譯註寫「議會應該是指學校董事會」可能不對。
三、目前比較嚴謹的學術翻譯書籍,都會在書頁左右標上原文書的頁碼,或是編列索引。可惜本書沒有做到。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