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 在 前 面
轉眼之間
歐洲之旅已經是近一年前的往事
回想起來
一切恍如夢中
或許 這一生
無法再踏上歐洲的土地
但我不會忘記
羅馬鬥獸場的
米蘭大教堂的雄偉
聖保羅山城的幽靜
塞納河遊船上同伴的歡聲笑語
旅館中與好友的秉燭夜話
差點與伙伴失散的驚險刺激
以及歐洲人文與藝術之美
給我們的心靈震撼
從歐洲返台第二天,馬上進入工作崗位,生活立即被忙碌的工作所佔據。偶而得空,驀然回首,十二天的歐洲之旅恍如一夢。然而,這個夢卻逐漸滲透到我的腦海和我的日常生活中,讓我在親睹歐洲之美以後,又迫使我站在台灣反思遙遠歐陸上所見證的歷史、文化和教育。
歐洲,一個充滿了多種意義的符號,一個交錯著複雜歷史的土地,一個無數英雄與偉人出場的舞台,一個當今世界巨大的經濟共同體。這一次我們參訪的任務,主要是從歐洲的背景來反思當今台灣的教育措施。我們的樣本不大,只有兩國(義大利、法國),四所學校(一所另類學校,一所公立學校,兩所私立學校)。但是我們的視野很大,上下縱橫兩千七百年,橫跨九十七萬平方公里的時空。
要從幾所學校的參觀訪問,剖析、評論義、法兩國的教育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。但是幸運的,這一次的旅程,有睿智的教授、英明的長官和卓越的師傅校長,和知心的受訓伙伴一起同行。來到歐洲,我們呼吸到不同的文化氣息,也開始嚴肅的思考教育和文化的關係,所以我必須盡己所能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書寫下來。
回到家鄉,遙想歐陸。幾經思索,我為這一次的歐洲參訪下一個標題 :「教育之心, 文化之旅」只要我們的心還在,這個旅程就會永遠繼續下去!
貳、歐洲參訪學校
跨越義大利和法國,我們這次共訪問了四所學校:義大利方面,包含一所另類學校(蒙特梭利學校)和一所公立小學;法國部分則是一所私立小學和一所私立中學。以下是針對每一所學校的觀察與省思記錄。
一、Scuola
primaria Montessori 'Don Rinaldi', Roma
Education is not
something which the teacher does, but that it is a natural process which
develops spontaneously in the human being.
教育並非老師的作為,而是人類自主發展的一種自然的過程。
Maria Montessori
(一)崛起中的另類學校:蒙特梭利學校
位於羅馬的'Don Rinaldi'是一所另類學校,設有幼兒園和小學部。蒙特梭利學校源於義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思想,她的名言是 “教育並非老師的作為,而是人類自主發展的一種自然的過程。〔1〕” 自從1907年Maria Montessori建立了第一所兒童之家,目前美國已經發展超過5000所蒙特梭利學校〔2〕。但是,相較於幼兒園系統的全球普及,蒙特梭利小學或中學的發展緩慢許多,甚至在義大利當地也並不為人所熟識。
考察蒙特梭利學校,大致上都有以下共同的教育理念:尊重兒童的獨立自主,強調個人自由優先於社會秩序,重視兒童主動探索的求知欲望,順應個別兒童的成長步調,主張在開放性的環境、豐富的教具、自主的選擇、和互動的交流下,兒童能夠達到知性和感性的最佳成長。
〔1〕Maria
Montessori(1949).The Absorbent Mind.
〔2〕Montessori Foundation (2009).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7a3Br6kPbU
(二)簡樸的教室與學校建築
這是一所位於羅馬的簡樸的小校,幼兒部和小學部共115位學生,生師比大約1:12。在教室規劃方面,有打通隔間可以多元安排運用的教室。有專為小朋友身高特別設計的桌椅、洗手槽、櫥櫃。沒有電腦,沒有專科教宗,沒有禮堂,沒有寬闊的操場。
(三)尊重孩子自然成長步調的課程和教學
沒有鐘聲和固定的下課時間,以整個上午、下午為學習時段,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,學生在老師指導下,自主轉換學習內容。
提供豐富的教具讓小朋友充分探索,除了蒙特梭利系統的以外,也鼓勵老師自製教具,豐富視覺、聽覺、觸覺,讓小朋友自由體驗。
優良的教具:數學教具讓小朋友充分操作,善用方格紙幫助小朋友記數、計算。音樂性教具,在許多小瓶子中裝入不同材質,小朋友親自用耳朵比較、配對。
在小學部,我看到了大班教學、小組討論、兩兩 同組、個人學習、老師一對一教學等方式同時在課堂上發生。
至於幼兒園,我看到了同一個教室小朋友分組或個別從事靜態、動態的活動。有些有老師在旁指導,有些則完全自主的探索學習,令人印象深刻。
(四)教師的角色
教師的角色就像一位耐心的教練,觀察、守候每一位興趣各異、快慢有別的學生。幼兒部的老師說:蒙特梭利的 老師就是要有能力可以看出哪一位小朋友的學習狀況和成熟度。因為蒙特梭利教育主張順應兒童的自然學習步調,所以考驗著教師的能耐。
台灣講學生的「個別差異」已經有數十年歷史,教師也耳熟能詳,但是現在卻仍然在推動「差異化」教學,為什麼?正因為這絕不是一件簡單任務,要訂定個人學習目標和個別進度,要彈性調整課堂活動和進度,要學習放棄大班教學採用分組,要將學習的任務交還給學生。這應該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一個重點。
(五)我的思考
來到歐洲城市,印象最深刻的是,看不到寬敞新穎的校舍建築,只有適應歷史建築的空間規劃。就參訪的四所學校來說,有的學校沒有操場、跑道,有的學校圖書館看來毫不起眼,有的借用公園活動,有的只是矮小的平房。於是我們了解,對於教育而言,硬體設施或許不是影響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。軟體的教學,或許更關鍵。
根據學校老師所說,蒙特梭利小學在目前的義大利也還有非常多的家長並不了解。因為另類學校其實就是針對公立學校的制式、僵化而來。我們可能學到什麼?孩子自主學習、主動探究習慣的養成應該是重點。目前小學生大都說一動,做一動。自由學習時間,就會不知所措。台灣的老師是不是可以試著少說一些,讓小朋友多說、多做,多討論。給小朋友多一點自由,培養多一點自制。
例如,低年級的生活課程,可以學習大段落式排課,以及分組個別探索。改進教具為堅固耐用、讓小朋友可以重覆探索。就我的了解,蒙特梭利課程提供的,是一種結構中的選擇(Structure with Choice)。小朋友有非常大的自主探索選擇的空間,然而這種自由是結構化的,這個結構就體現在蒙特梭利所精心設計的教具和環境中。
看到蒙特梭利的教師專業,台灣公立學校的老師,應該也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角色。在課程設計部分,以統整的精神在教科書進度框架內,找出最大的調整彈性。在實際教學部分,以分組協同的精神,讓小朋友彼此聆聽、主動請教、相互學習。我們可以儘可能將課程回歸到生活與社會經驗,強化戶外、校外教學的成效,讓學生可以真正從體驗中學習。
最後,蒙特梭利 老師強調必須具備看出學生是否真正學習,以及達到哪一階段的「眼光」,這不就是老師的「專業」所在,不就是打破在台灣「人人可以談教育」迷思的切入點嗎?但是,這種專業的能力或素養,應該是靠不斷的觀察、學習、反思、討論,長時間累積而成的。這種專業的討論、反思、對話、分享,以及內隱知識的學習和傳遞,只有在教師群體中才能有效發揮,我認為這正是台灣之所以推動「專業學習社群」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見證蒙特梭利精神
|
簡樸的校舍
|
校名門牌
|
合影留念
|
認真聽講的伙伴
|
老師介紹課程
|
二、Scuola Primaria “Pietro Micca”, Milano
(一)學校背景
“Pietro Micca”是一所義大利公立的綜合學校,包含幼兒園、小學和中學。全校共29班,60位老師,650名學生。校舍由戰後軍事指揮所改建而成,建築有百年歷史。比起台灣來,似乎師生比值較高,因為桃園縣60位老師的學校,大約有1000名學生。由此推測,義大利公立小學,每位學生可以受到的照顧可能多一些,每個老師所要負責的課務可能會少一些。
這次學校介紹和簡報由資深校長(30年資歷)和資深英文 老師(60歲,再7年可以退休)為大家進行,並帶領參訪同仁參觀校園。
(二)學校建築與設備
“Pietro Micca”小學的校舍座落在深具歷史感的古典建築內,教室規劃、桌椅排列都和台灣相似,但學校設備(尤其是資訊硬體)遠不如台灣的先進。學校有室內體育場地,但缺少戶外大型操場。據觀察,由於羅馬、米蘭尊重歷史性建築,極少完全破壞重建,因此學校多適應原有建物而設。一般學校也頗為簡樸。
學校非常自豪,由於前任校長的長遠眼光,在古建築內設立溫水游泳池,由此可以知道米蘭地區供游泳教學的大型游泳池並不普及。學校同時還設有學生餐廳、室內休閒遊戲室、電腦教室、資源班等。
(三)課程教學與發展特色
基本上小學進行語文、數學、科學等五大領域的課程。義大利每年進行語文和數學檢測一次。學校有多名英語教師,注重英語教學。一年級開始竟有一堂英語課,每升上一個年級英語課就增加一堂,小學只到五年級,上5堂英語。英語檢核通過率為82%。英語課程團隊每2個月討論一次,檢討並調整教學。
(四)校長與校務決定
校長的作為大致為制定方向、教職員管理,和家長應對,課程事務(甚至行政事務)大多交由教師來處理。學生入班等決定,由校長和5個學年代表老師共同研商。
(五)教師待遇與專業
資深老師的薪資為每月1600歐元,以歐洲的消費水準而言略為偏低。學校面臨的師資問題,老師年齡老化。一方面可能是義大利很長時間沒有招聘新進老師〔1〕,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薪資、待遇、社會地位不足以吸引年輕人。這種教師「高齡化」的現象,和台灣大相逕庭。
但是,雖然教師待遇看來不屬於高收入族群,但是以現有教育制度來看,大學畢業生此例不多,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在社會上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,我們看到的義大利老師是認真而敬業的。
(六)我的思考
從年輕的義大利中文翻譯 先生,他小時候沒有上過英文,中學選修法文的情形推斷,義大利的外語教育,已經開始從臨近的、歐洲的語言,轉向國際較為通用的英語。走出歐洲中心的「國際化」企圖已經可以從小學課程看出。但是目前我們遇到英語說得最流利的,只有佛羅倫斯領主廣場旁精品店的店員,大多數的民眾英語使用的機會不會太多。
當被問到關於學生品格教育的推動,簡報的 老師並沒有正面回答,反而只是一再強調我們「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肚臍眼」,要放眼全歐洲,要培養兒童全面性的發展。最後在和我們伙伴合影時,他笑說我們是「International
Brotherhood」。義大利視野如此,我們的教育自然也不能自限於海島心態。
觀察義大利公立學校的情況,似乎行政這一層比較精簡,老師所擔負的責任較少。反觀我們自己,我覺得台灣教育政策推動項目繁多,更迭頻繁,公文、會議耗費龐大的時間和人力。就連我們的課程綱要也比外國更為複雜瑣碎、深奧難解。教育行政的走向,是否應該要朝清楚、簡要、切中核心、關注學習的方向走,少辨花俏浮面的訪視、比賽、計畫、活動。
說到國際化,負責簡報的這位義大利教師願意全程用英語解說(以減少翻譯時間的浪費),但我們這一團培訓中的校長卻跟不上,殊為可惜。校長養成教育的英語素養,可能是我們要注意的問題。
最後,義大利的公立學校,可能類似台灣20年前的情形,大學以上學歷的人數不多,也受社會敬重。雖然取消了升學考試,但是畢業門檻十分要求,同時還有留級。讓我疑惑,這樣的精英教育方式,是否適合未來50年的歐洲呢?
百年歷史的校舍
|
校長與資深老師簡報
|
|
|
學校自豪的室內泳池
|
校園導覽解說
|
|
|
教室樣貌
|
義大利三年級小朋友
|
三、EIB Monceau,
Ecole Internationale Bilingue, Paris
(一)聯鎖經營的大型私立學校
從資料看來,EIB Paris是一個聯鎖的私立學校系統,強調的是國際和雙語:國際化的課程、語言和學生。他們的slogan是:「巴黎是我們的教室,世界是我們的未來。」氣度頗大。
EIB Paris在巴黎有5個校區,60年歷史,師生分屬67種不同國籍,200位保育和行政人員,200位教師,2500位學生(3-18歲),四分之一學生參加國際課程,100%學生要學習法語和英語。
我們參觀的是5校中的EIB Monceau(幼稚園和小學)。學生930人(3-10歲),分散於3棟建築中。強調每日小組英語,進而讀寫,音樂課全程英語教學,週三自由參加英語活動。同時也提供選修的西班牙文。
(二)學校建築空間與設備
EIB Monceau學校位在凱旋門附近的高價住宅區,學生各色人種都有。穿著十分有質感的校長在校長室接待我們,校長室不大,設備也簡單。我們在參觀教室的時候,發現而不算寬敞的教室剛好適合小班的規模。
和之前的義大利學校不同,教室內配備有先進的電子白板。學校沒有操場,臨近的Monceau公園恰好成為學生的活動場所。雖然我們參觀的教室其實都不算大,但是從學校簡介的照片,可以發現其他校區或某些個別教室其實看來也頗為寬敞。雖然這個校區的小朋友只能利用旁邊的公園做體能活動,但是私校的本錢就是,它們還能提額外選修的體育課程。
(三)課程與教學
這一所私校強調男女同校、非宗教性(不提供宗教課程),而且接受各種國籍的學生。所以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外,他們的特色是法語和英語的雙語教學。同時,他們也強調學生畢業後國際升學的銜接性,所以國際性學校系統的相互認證成為重點。
沒有英、法語背景的孩子,學校提供「浸入式」,或「密集補強」的學習。提供個別化的教學和後續追蹤,運用小班教學、能力分組,以及新的科技來教學。在體能教育方面,雖然沒有寬敞的活動場所,但是提供游泳、足球、網球、高爾夫等課外活動。
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這個學校推動雙語的企圖在於:培養法語生熟練流行的法英雙語表達,以增進他的「全球移動力」。非法語生,則是運用英語作媒介來溝通,但是鼓勵學生浸淫在法語環境中,以增進他們對法國的認識和認同。
(四)校長的職責
整個EIB Paris系統下有5間學校,EIB Monceau校長的職責主要在於考核教師。英語教師的聘任考核完全由學校主導,但法語教師因為是公務員,所以由教育部提供名單給EIB
Monceau篩選聘任,但是學校本身並沒有考核教師的權利,這些教師考核的負責單位是教育部。至於學生事務,校長負責5-10歲學生這個區塊,一位副校長負責3-5歲學生,另一位副校長負責英語部門。所有的課程規劃,從簡介中可以看出5所學校(2所幼兒園+小學、1所國中、1所高中、1所幼兒園到高中)課程都已經統整規劃,所以個別校長比較沒有發揮餘地。
(五)我的思考
對於一所貴族式私校而言,整體的意象和識別系統已經建立。他們的特色就是雙語、國際化,提供小班教學,家長付出高額學費,私校提供相對應的服務。
學校經營良好:從校長談話中,可以感覺,這所私校的招生情形十分不錯,幼稚園3班,直升小學,小學招4班,嚮往者眾,小一才想入學的,錄取率僅有8%左右。這些可能都是金字塔頂端的客戶。
我的思考重點在於,作為一所貴族式的國際菁英學校,生存競爭自然比公立學校嚴苛許多,以吸引各種膚色人種之精英的(法、英)雙語模式,應該是深思後的考量。英語或許不是法國學校的強調重點,但卻是EIB的「核心競爭力」(EIB即是國際雙語學校的縮寫)同時強調和各國(如牛津大學)高等教育接軌的學歷認證,讓學校可以吸引更多跨國企業界的精英將孩子送進來。
那麼,反過來看台灣,以往公立學校與私校之間原本有差異的顧客群,但是教育目標差不多,手段也差不多(考上公立高中、大學)。現在由於少子化的緣故,兩者之間的目標客戶已經開始重疊,甚至由於十二年國教的推動,兩者也同時開始檢討升學主義式的教學方法。但是,公私立之間的競爭開始產生,所以公立國中出現「私校式經營」這種思考。如何運用公家經費,募集社會資源,善用公立教師,達成學習績效,成為公立學校和私校競爭的重要課題。
|
|
國際化是EIB的精神
|
邱主祕與法國校長
|
|
|
法國中年級學生
|
法國教師
|
配備電子白板的教室
|
低年級學生戶外活動
|
四、Cours Montaigne de
Paris
(一)一所老牌的小型私立高中
Cours Montaigne de Paris是一所位隱身於巴黎鬧區的小型高中,設立於1944的二戰末期,歷史有70年,比EIB Paris還要早10年。猛然望去,其實就像設立在高級地段的名牌補習班一樣。這所小小的學校學生僅有100人。每班約15位學生。學校以思想家蒙田的名言為校訓:"The gain
of our study is becoming better and wiser."
法國私校制度分為與教育部訂約和無合約兩種,Cours
Montaigne高中是無合約的私校,所以它可以更小班制(約15人,其他高中可能多達35人),在課程上更自主(但仍然要符合基本國家課程規範),在師資上也更有自主聘任的權利(因為合約私校由教育部支付教師薪資,Cours Montaigne則由家長負擔)
(二)師資、課程和教學的優勢
據網頁資料顯示,學校的教師不僅是合格教師,同時都學有專精,同時也擁有非常高的學歷,這裡的老師幾乎都擁有 博士學位。在學術專業之外,也相當活躍於出版、電視等領域。
強調小班制、師生信任、共同討論教學策略、為學生追蹤學習路徑,重視各種科目之間的統合不致偏廢,但也要緊抓國家的課程標準。學生除了必修的法語,還可以選修英、德、義大利、西班牙語。
學校對於學生表現與作業嚴格要求,在生活、品格教育上也多所注重。學生經由展覽、參訪,以及透過電影、藝術、人物對談、工作坊等方式,培養學生好奇、開放、反思、分析的精神。參訪當天,校長分享的就是學生到國內、外校外教學的成果小書。
據校長所稱,Cours Montaigne的畢業生,通過一般文憑的比率(相當於台灣的大學升學率)大約80%。這個數據有何意義?如果我的判斷無誤,法國和義大利並不像現在的台灣廣設高中大學,他們的大學升學率估計和台灣二十年前相仿。例如法國高等師範學院(相當於台灣的台大,日本的東大)能夠入學的都是萬中取一的精英。所以80%的升學率應該是值得驕傲的。
(三)Montaigne的教育理念
Montaigne (1599-1592) 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作家,以《隨筆集》(Essais)三卷留名後世。Montaigne強調精神上的獨立,理性與判斷力的培養,關注全人教育,重視遊戲、體能、自由表達和旅行對個人成長的好處。觀之於Cours
Montaigne這所學校,強調培養學生品格、好奇心以及專題研究式的旅行,學校會以思想家Montaigne作為名號,果真是其來有自。
(四)我的思考
整個巴黎約有71所高中,最大的高中學生有2000多人,Cours
Montaigne的特色和競爭力何在?它如何在公、私立高中屹立70年?
和前一校以雙語和國際化為特色不同,Cours Montaigne顯得比較傳統。目前維持在100人的小校。我認為Cours
Montaigne學校的定位應該就是:課程自由、豐富,妥善照顧學生,全力推動升學的私立學校。空間不足的缺點,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彌補。
從私立學校的經營,我們可以學到什麼?以台灣目前的境況而言,由於少子化嚴重,公立學校已經漸漸必須和私校正面交鋒、爭奪學生了。那麼公立學校如何和私校競爭?如何創造公立學校的優勢?
很顯然的,我們不能和私校比設備,也不能比校外教學、課外活動。因為學費不同,家長社經地位不同。真正能著力的,也只有精進教師的教學,讓學生的學習可以更有效。若是能夠點燃學生學習的心,讓他們喜歡主動探索,產生學習意願,進一步成就了真實的學習,那麼,學校設備、e化程度、五花八門的課外社團活動都不會是真正的重點。
然而怎麼做呢?台灣的老師其實是認真的,學生卻逐漸從學習中逃走了。我認為,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,老師經歷了第一次教育的革命,我們現在則要進行教育革命2.0。將焦點從《教師/教學》轉移到《學生/學習》是重點。我們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,這需要教學方式、教師社群、學校文化的轉型,課程結構和評量方式都要重新檢討。
但是,老師的慣性(職業的、文化的、思考上的種種慣性)在此起了很大的阻礙效應。所以我才認為,我們需要「二次革命」,然而這不是規定518之類的研習就可以達到的。所有即將成為校長的人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!
學校藏身於歷史建築中
|
邱主祕與法國校長
|
|
|
法國思想家Montaigne
|
介紹學校課程
|
|
|
合影留念
|
校外教學專輯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